更新时间:2025-10-26 04:03:57
在聚会中碰巧遇见一见钟情的女人,共度甜蜜夏日后决定结婚,因为校令严格无法请假,新娘只好独自在德黑兰和新郎的照片拜堂,随后飞往那个令她常感与自己的信仰背离、找不到“我是谁”的地方——日内瓦。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未免有些不吉利,让我想起病重的公子需要冲喜,于是匆忙迎娶新娘与公鸡拜堂。 妻子翻看丈夫在德黑兰的家庭相片,那里记录了丈夫的堂姐妹和同学,妻子说,这更像在欧洲。他们两人之间横亘的不是瑞士和日内瓦,也不是德黑兰不同阶层和背景家庭的日常生活,而是世俗社会和伊斯兰教。丈夫的学业点缀着妻子的生活,忙着论文答辩,以至于忽略了妻子怀孕。他说,摘下头巾和面纱,我们去照相馆拍合照吧,妻子纠结,怎么能被其他男人拍呢。后来的夜晚她悲伤地歌唱,最后丈夫妥协,和怀孕的妻子一起回德黑兰定居。 纪录片没有具体讲述她为家庭牺牲了多少,她始终都是有主体性的,她在日内瓦的生活中买灯具,给还在幻想中的德黑兰的家;等女儿出生,她问丈夫自己是谁,丈夫有名望和地位,但她什么都不是。也许她自我匮乏得越多,越能够在加入圣战的壮烈中找到自己。在伊斯兰教学校当上校长,跟其他更年轻的女生公开宣称,是圣战将妇女从家庭中解脱出来,是圣战给了妇女另外一片天地。所以她们甘愿穿梭于前线,学习使用手雷、冲锋枪和迫击炮,不顾危险。我第一次意识到,宗教、革命、妇女和家庭竟然能以这样的方式交织,不知道学术界对于圣战中的妇女参与是否有研究,之后一定要来查查看。 两伊战争爆发,丈夫希望回到日内瓦让女儿平安长大,可妻子却说,革命和伊斯兰教会让女儿真正成长。丈夫提出他可以帮忙让妻子进入大学,妻子说,“你不觉得现在才说已经太晚了吗?”丈夫看似温和退让的背后,是他已获得社会地位、家庭美满,而这建立在妻子的付出之上。他已经在那个时代称得上进步,和堂姐妹、女同学往来,爱女儿,对生男孩没有执念,希望女儿能在巴黎学芭蕾、在维也纳学音乐,总之去任何她喜欢的地方生活。 看完,我该感叹时代倒膜在个人轨迹上吗?还是感叹女性能自由上学真好?那样都太轻佻,可这部纪录片不只有家庭,远比家庭更沉重。 另外,一开始请人配音年轻时父母可能产生的对话,搭配真实的影像和照片,虽然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但也冲淡了纪录片的真实意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作为癌症患者家属,我没有感动
经典《世界奇妙物语》35周年SP公布 11月8日播出
《辐射》剧集第二季角色海报公布 第三季确认续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