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71岁的成龙,给中国电影人上了一课

夏天虽然还没收尾,一年一度的暑期档已经要结束了。应该说今年的暑期档是先抑后扬,从一开始的不温不火,到后半段惊喜不断,票房高涨,都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总体来说,除了极个别大导的作品还是还是一如既往的拉胯之外,这个暑期档的主要电影们不论票房高低,整体都是水准之作,更有《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这样口碑爆棚的佳作,都在预示着中国电影新的可能。

不过,最令笔者感到意外的,却是一部相当“老派”的动作电影《捕风捉影》。论投资、题材和话题性,都算不上是扛把子选手,却在档期末尾突然发力,一跃而起,大有票房破十亿之势。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在2025年票房能破十亿的含金量可是要显著高于前几年。


要知道,成龙在这些年几乎与票房毒药划上了等号。比如2016年的《铁道飞虎》,虽有红色经典加持,但剧情不佳,笑点俗套,最终未达预期。三年后的《急先锋》,过度依赖国际场景,动作设计毫无亮点,口碑票房双双不尽如人意。四年前的《龙马精神》,试图走情怀路线,不幸叙事拖沓、情感表达刻意,彻底崩盘,这些作品均让有关成龙争议不断发酵。

另一位主演,千面影帝梁家辉受制于年龄,影片资源等因素,这几年也是作品寥寥,鲜有亮眼表现,今年春节档参演的《射雕侠之大者》更是口碑差到极点。

本以为两位巨星的辉煌生涯,可能就像多数老港星一样行将结束。结果71岁的成龙和67岁的梁家辉又突然拿出了这部可以说是近年最佳动作片的《捕风捉影》,再一次证明了自身高超的职业水平。


虽然依然是一部成龙式的电影,但《捕风捉影》洗清了成龙或香港电影的诸多弊病,也没有沾上时下电影的恶习。除了影片本身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成龙及相关主创这次带来的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恐怕在于真的给中国电影人上了一课。

电影故事虽改编自前作,整体情节不能算很有新意,依然是警匪猫鼠游戏,但却在视听表达、主题思想、动作设计层面都有所革新。同时既不搞时下流行的“进步主义”绑架,挑动争议话题搏流量那一套,也不靠CGI特效,而是真打真拍,扎实表演,颇有返璞归真之感。脱离了旧有港片的窠臼和影星原有的戏路,成功实现了一种姗姗来迟的转型,也给当下越来越浮躁的影视圈作出了一次高水准的示范。


影片最为聪明的地方,在于完全剥离了香港这一语境。传统的香港类型动作片,高度依赖于其逼仄的都市空间。人物的冲突、矛盾及命运选择,与城市的权力结构紧密相关。传统港片陷入困境之后,无力在形式、故事层面进行较大革新,导致曾经拿手的警匪和动作片最后也乏善可陈。就连香港导演及功夫巨星,在好莱坞基本都是昙花一现,好了几部便黯然退场。无其他原因,无非创作模式和故事上,都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之感。

要打破这种僵局,就必须为港式类型片寻找一个全新的叙事舞台。本片将拍摄地转向澳门,不啻为一个聪明的想法,在城市结构、形象上完全抛开了香港这个苦大仇深的包袱。香港与澳门,本为双子星,虽都是前殖民地和国际化城市,但后者的文化影响力远不如香港,在影视作品中也往往充当背景板,而非参与影视的核心主题构建。这就决定了它的陌生感,非常适合用来做架空设定,也更方便进行改编与创作。

两者有相似的城市历史,都是弹丸之地,也都有促狭而令人窒息的都市空间。也因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派生出了残酷的丛林法则。港影类型片转战于此,既方便搭起同样一套叙事,又不会背上”港片复兴”的沉重使命,避免像以往一样,用力过猛从而满盘皆输。反而因文化近似,更能轻装上阵,专注于对影片本身的打磨,也方便对已成烂俗的香港影片类型进行突破。

港影警匪片,已有固定的创作模式。非黑即白的正邪对立、兄弟情义的悲情渲染、枪林弹雨的视觉轰炸,在观众厌倦了之后,抑或来个警队内斗、黑帮大选,还会夹杂着卧底与反卧底的智力游戏。而碰到遇到解决不了的矛盾,都以大轰炸大混战解决。

这些被以往导演所推崇的编剧戏码,一方面是香港极为残酷的影视工业逻辑决定,不得不通过高度戏剧化的剧情来留住观众,一方面又是香港电影因审美疲劳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伴随着香港电影的衰落与城市地位的下降,没多少新鲜血液流入,这种创作惯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哪怕是前几年声势浩大的《明日战记》,在“重工业”和“大场面”的噱头之下,却是一个令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警队职场剧。


早些年的大陆香港合拍片也是如此不伦不类,曾经被带偏了一段时间。香港电影最为独特的张力在于,在一个可以称为炼狱的城市场景中,人物的命运往往以张狂开始,以毁灭告终,其中透露着无可奈何而宿命轮回的消极观念。主人公往往消解名利,崇尚生命本真的暴力与宣泄,将其作为对抗世界的消极反抗的方式。

这种表达在无政府主义盛行、身份认同模糊的香港可以成立,无论正反派主人公也可以被赋予极大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空间。可一旦香港演职人员与内地合拍,若是城市空间放置于内地,就不得不设置一个模糊的虚拟城市,以进行政治和话题上的规避。

这也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现实的关涉就自然消失了,二是个人英雄主义一定伴随着毁灭,而这就陷入了绝对的消极宿命观之中,英雄的牺牲也就毫无意义。更不用谈俚俗的城市文化一旦不存在,那么故事也就倒向了架空幻想,完全丧失了表达的现实基础。若是内地影人南下至香港拍港片,那么其与香港文化格格不入的口音和表演方式,也就像是在凑份子或做添头。


陆港合拍片确实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多数作品都可以说是面子是陆港一家亲,里子却是一地鸡毛。更不用说香港的封建行会习俗,对内地影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而正面效果却不甚显著,香港大导拍片虽快,但不一定好,啥片子都沾染了不少黑帮及江湖习气,或者是将宏大场面降格处理为街头枪战。

并且,合拍片也主要是香港主创挑大梁,内地演职人员多以学习经验,配合宣传为主。这些年,随着两地影视市场都在走下坡路,除了个别如《红海行动》这样发挥超常的神作,其他片子大多虎头蛇尾,惨淡收场。说不好听一些,合拍片就是花钱当学费。

而成龙近年的职业生涯,正是这种“合拍片困境”最为典型的写照。他在演艺生涯的黄金时代,多半是扮演一个小人物,从容地在城市景观中飞驰跳跃,或玩世不恭,或孤胆英雄式地面对香港这座城市极其复杂的权力结构,以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打败敌人,挑战权力和不公的武器,可以说将港片那种浓郁的市井风味,反抗强权、崇尚个人英雄的叛逆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随着成龙在全球范围内的声望达到高峰,尤其是在好莱坞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之后,成龙与内地电影的合作,便不得不背上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一会是考古教授,一会是古代传奇将军,又或转身变为安保公司负责人,更有甚者,又是善写鬼怪的大文豪。尤其是这些片子,通常还会带有国家意志,承担重大政治任务的色彩。

于是情况就不太妙了,一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出现了。成龙从一个疯狂而充满想象力的动作巨星,成了一个要兼顾安全和表达的视觉符号。他的表演,也就变得与以往大相径庭,丧失了亲和力,也丢失了想象力。

尤其是到后期,由于其声望和地位已经远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影星,与其余影星因为咖位高低的问题,常常很难形成对手戏,形成有效的制衡,搭建不起故事的冲突,也就无从谈富有张力的表演和表达了,导致作品故事流畅性及可看性都不复以往精彩。所以从2017年《英伦对决》之后,虽然仍就高产,但成龙就几乎没有让人能记住,更别说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片子了。


而《捕风捉影》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巧妙地规避了所有这些陷阱,为成龙乃至同类电影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革新方式。即寻找同类的权力真空地带,对传统的故事类型进行革新,融入新的时代元素,突破既有的表达桎梏,规避现有的敏感元素。

我们在该片中可以看到不少这类巧思。一个少有在大制作中出现的城市“澳门”,承担起了香港“替身”的重任。观众非常容易代入香港,却无从在澳门的城市场景中想到那些早已陈旧的视觉元素。

主创转场了之后,既没有“港片复兴”的包袱,更没有来个街头火并、警匪暗战的陈腐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精炼的黑帮犯罪叙事,凝练而精巧的权谋算计,话不多说一言不合就开始的贴身短打,替代了无节制的火力炫耀。角色的动机和困境也更加清晰,更加现代。

一方面是梁家辉犯罪团伙的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的“创业”模式,区别于港片传统的现金交易、暴力抢钱的一条龙犯罪模式。另一方面则是新型人工智能失灵,不得不启用古典的人肉盯梢的跟踪侦破。这既对应了时下热门的科技潮流,与AI失灵后的技术空白形成对比,也凸显了“老派”的价值,也让新旧碰撞成为剧情亮点。


这使得作品没有陷入了成龙《传说》换脸不换人的伪“人工智能”窠臼,也给老派明星们一展往日雄风,圆观众打戏梦的机会。但是老派明星们也没来个Carry全场的独角戏,而是主要承担领导者和谋划者的角色,也没有来个上帝视角开天眼,以显示自身尊贵不凡。

本片在当下这个环境中尤其值得夸奖的是,影片没有硬塞各种“进步议题”和私货,没有刻意迎合某种趋势,让人物沦为台词说教的工具,或者来个身份政治式的“觉醒”爽文宣泄。它只是非常纯粹地讲了一个极像香港,又非常不香港的故事。虽然重复了香港警匪片的故事类型,但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悲情宿命和黑白模糊。犯罪就是纯粹的恶,而非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之道。不强行煽情拔高,也不搞流俗的反思和洗白。


它又不同于之前的陆港合拍片,警匪对抗势均力敌,不必是一边倒的正必压邪。阴谋也不必上升到国家兴亡、民族安危这种高度,视觉符号就是视觉符号,不用牵扯到政治也无需键政。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一部肉体对抗动作片该有的爽度。

更不用说动作戏舍命肉搏,拳拳到肉,刀刀见血,这种痛感和与之对应的真实观感,在视效泛滥、情感廉价、表达浮夸的当下,这种“老派”的真诚被映衬得更加弥足珍贵。


我们怀念那些青少年时期漫长而燥热的暑假,守在电视机旁看着成龙上天入地,在困局中绝处逢生,在灾祸中逃出生天。他所饰演的无数嫉恶如仇、善良正直的角色,已经成为几代人的共同文化记忆,并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精神品格。

在《十二生肖》之后,曾经熟悉的那个成龙就逐渐离我们远去,十余年间只有在《英伦对决》中才能看到往日风采。事实上,不复往昔的当然不光是成龙,而是香港和大陆整个上一代的电影人。如果横向对比的话,成龙这些年只是单纯的拍烂片,可不像不少大导那样霸档期捧流量洗钱塞私货,已经事实上变成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绊脚石。


也许,很大可能在这次之后,成龙又回归常态。但起码这一次,71岁的成龙突破了以往的累累重负,和67岁的梁家辉一起,带领新人们在类型片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扇门后,并非是对辉煌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一条颇为老派诚恳,又充满新意的道路。

无需滥用特效,恶意营销,搞粉丝流量或者豆瓣定制片,或不择手段地附会各种进步叙事和议题,用更符合当下大众口味,又不失本真与诚恳的新型叙事模式,扎扎实实把观众对一个类型片和动作爽片的期待展现出来,就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2025年的暑期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非常重要,它起码决定了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中国电影的信心。稍可欣慰的是,暑期档的最终表现说明中国电影产业的路还没完全走进沟里。该崛起的,该淘汰的,需要保持水平继续提升的,票房和口碑都给出了公允的评价。既有如《南京照相馆》这样的新锐导演重量级接棒宣言,也有《捕风捉影》这样老前辈给给中国电影人上的生动一课。


这一课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像最近大家喜欢说的“消防栓里要有水,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一样,不论老电影人还是新电影人,最首要的初心是诚恳,是敬业,是要会拍电影。

希望不远的将来,像“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电影人一定要会拍电影”这样的废话文学不用再成为人们必须反复强调的道理。


上一篇:挑刺失败,该夸就夸。这个《蛟龙行动(特别版)》特别好!

下一篇:吴磊《剑来》未拍先火,争角大战一触即发,4位古风美女呼声高!

『』相关阅读

完结9.5分,HBO这部封神之作值得通宵去看 完结9.5分,HBO这部封神之作值得通宵去看 宋轶新剧《与晋长安》首播6集,口碑出炉,拿下电视剧飙升榜第一 宋轶新剧《与晋长安》首播6集,口碑出炉,拿下电视剧飙升榜第一 赢了收视率,输了口碑!《生万物》收官,留下3个遗憾让人意难平 赢了收视率,输了口碑!《生万物》收官,留下3个遗憾让人意难平 BBC历史题材新剧《国王与征服者》 BBC历史题材新剧《国王与征服者》 炸裂!!网飞最新惊悚英剧!!! 炸裂!!网飞最新惊悚英剧!!! 深挖《生万物》大结局:封腻味到死不知,他爹到底死在了谁的手上 深挖《生万物》大结局:封腻味到死不知,他爹到底死在了谁的手上 《与晋长安》首播,打仗加搞对象,剧情寡淡,宋轶丞磊也救不了 《与晋长安》首播,打仗加搞对象,剧情寡淡,宋轶丞磊也救不了 《生万物》未成神剧,宁绣绣有一半责任 《生万物》未成神剧,宁绣绣有一半责任 优酷首播!罗云熙领衔24集刑侦剧来袭,阵容豪华,全员实力派 优酷首播!罗云熙领衔24集刑侦剧来袭,阵容豪华,全员实力派 央视首播!蒋欣、童谣、黄明昊领衔36集家庭剧来了,全员实力派 央视首播!蒋欣、童谣、黄明昊领衔36集家庭剧来了,全员实力派 地母系「鼻祖」出手,宋佳新戏会讲怎样的女性奋斗史? 地母系「鼻祖」出手,宋佳新戏会讲怎样的女性奋斗史? 剧情“不符合历史真实”?生万物被指农村玛丽苏 剧情“不符合历史真实”?生万物被指农村玛丽苏 Netflix最高分10部迷你剧,都是神作! Netflix最高分10部迷你剧,都是神作! 《生万物》结局烂尾,7.5分赢热巴新剧,杨幂拖后腿却喜提最高分 《生万物》结局烂尾,7.5分赢热巴新剧,杨幂拖后腿却喜提最高分 年代情感史诗剧《生万物》央视热播,再现山东日照土地情怀与时代变迁 年代情感史诗剧《生万物》央视热播,再现山东日照土地情怀与时代变迁 美剧《银翼杀手2099》明年登亚马逊 Prime Video 美剧《银翼杀手2099》明年登亚马逊 Prime Video 科幻悬疑剧《不眠日》将至,白敬亭饰最飒刑警,刘奕君文咏珊作配 科幻悬疑剧《不眠日》将至,白敬亭饰最飒刑警,刘奕君文咏珊作配 剧版《凡人修仙传》,墨彩环比南宫婉更像女主,苦于仙人有别 剧版《凡人修仙传》,墨彩环比南宫婉更像女主,苦于仙人有别 电视剧《与晋长安》开播,宋轶丞磊主演,能成古装甜宠剧黑马吗 电视剧《与晋长安》开播,宋轶丞磊主演,能成古装甜宠剧黑马吗 杨幂主演《宫锁心玉》:女主起初深爱四阿哥,但最后嫁给了八阿哥 杨幂主演《宫锁心玉》:女主起初深爱四阿哥,但最后嫁给了八阿哥